近年来,川东农场大力推进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形成了种、养、加一体化的发展格局,促进了农业经济可持续性发展。通过调整种植业布局结构,增加农田基础设施投入,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对生产的指导作用,较大地提高了农作物种植水平和土地的产出率;通过调整农业内部结构,培育农业新的经济增长点,以产业带动农业的发展,呈现出由以种植业为主向农、林、牧各业并举过渡的良性发展格局;依托区域环境的比较优势,着眼于生态农场、小康农场建设,使农场农业及农业经济结构调整取得了明显成效。川东农场耕地面积3.507万亩,林地8039万亩,常年完成大麦亩产451公斤,小麦亩产446公斤,水稻亩产523公斤。2010年川东农场农业总产值为18003.7万元,其中种植业产值3906.8万元,生猪养殖产值6823.4万元,种子和稻米加工业产值6949.4万元。各产业发展质量有效提升,基础设施和生态文明建设效果明显,为上海“菜篮子”“米袋子”工程提供了有力保障。
川东农场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上海农场、川东农场“十一五”期间经济和社区发展规划纲要》为指导,以农业产业的集约化、规模化、标准化为途径,通过提高土地产出率、农业劳动生产率、产品市场占有率和农业综合实力,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积极推进生态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实现农业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我们追求的发展,不是孤立、片面的,不计代价、竭泽而渔、不能持续的发展,而是在科学道路上不断前进的发展,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是实现质量和效益相统一的发展。探索符合川东农场实际的建设现代农业的新途径、新方法,以种植业为基础,以种源农业和生猪养殖业为重点,加快优质商品粮基地、副食品生产基地建设,着力推进农业产业一体化进程。
种植业一体化:按照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逐步建设川东农场种植业的服务保障体系、技术推广体系、科技研发体系。建成农资物资配件库、农机农具库、修理库、油库的中心仓库管理区,形成“四库一体、机农合一”的农田生产服务保障体系,提高农业生产管理效率。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实现技术应用标准化、全程机械标准化和农田产品标准化,发挥种植业第一车间的基础作用。大力建设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成“四区一室”的科技研发体系,即:农作物新品种改良区、农作物新品种展示区、农作物基础种繁殖区、农业新技术示范区和农业中心实验室。川东农场率先实行全程桔梗还田,在循环农业建设上迈出了重要一步。桔梗还田不仅促进了土壤有机质及微量元素的增加,而且提高作物产量。目前,农场种植的两麦、水稻和小青菜,全部实现桔梗还田。
农产品加工业一体化:加大“农产品加工园区”的建设力度,改造重组原有的产业管理结构,实行种业、米业、饲料加工的产中一体化管理,实现仓储、加工、检测、物流等的资源共享,发挥有限资源的最大化、高效率利用。种业建立健全种子质量保障体系和市场服务体系;米业积极建设域外生产管理体系和驻沪配送服务体系,加大大米优质、特色系列产品的开发力度;饲料加工加强与科研部门的产业联盟,开发出了自己的饲料产品。种子加工的关键工序是烘干,作为种子烘干的能源,我们选择了砻糠。砻糠是大米加工的废弃物,却在种子烘干时得到了充分利用,同时砻糠灰还成为了有机肥厂的原料。这种资源的循环利用,在大大降低了环境污染的同时,极大的提升了资源利用的效率,使得农场真正实现了种、养、加一体化。
林苗木业一体化:森林素有绿色银行之称。按照“立足经济、营造生态”的发展思路,建成一定规模的经济林基地和绿化苗木基地;探索大棚育苗的集约化生产,发展附加值高、经济效益好的景观苗木业;加大对经济林木的综合利用,探索木材深加工产业,使林苗木业真正成为川东农场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和营造景观空间功能的新亮点。苗木不仅仅能营造景观空间,还是其他农作物的守护神,也是生产食用菌的原料,为我场食用菌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原料保障。
生猪养殖业一体化:按照“清洁化生产、减量化排放、无害化处理、资源化利用”的思路和种植养殖相结合、生产生活相结合的模式,大力发展生猪养殖业,建设建成标准化养猪场、标准化公猪种猪场。解决养殖场发展瓶颈问题,适度扩大养殖规模,提高资源和管理效率,实现全年上市量达10万头,并逐步建成饲料供应、良种繁育(公猪种猪)、生猪养殖、疫病控制、屠宰加工、物流配送一条龙的管理体系。川东农场为在生态循环农场上有所突破,大力发展沼气发电产业,结合生猪养殖、秸秆还田、生活垃圾处理建成沼气产气网络系统和中心发电厂,提高资源的循环转化利用率。目前,川东农场有两座沼气发电厂,年产电力54万度,基本能够保障养猪基地的电能使用。我场以猪场粪便、污水为原料,发酵产生沼气经发电供猪场生产、生活使用,发酵后的沼渣、沼液作为制作有机肥的原料,还田后使我场达到每亩供养5头猪的通行标准。我们已经走上了种养结合、循环利用之路。沼气发酵不仅是一个生产沼气能源的过程,也是一个造肥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作物生长所需的氮、磷、钾等营养元素,基本上都保存下来。
食用菌产业一体化:食用菌项目在川东农场区域内新建,注重对项目设施的建设和完善,引进上海市农科院食用菌研究所的新品种和新技术,建立川东农场食用菌生产基地。本项目上市的食用菌产品均达到绿色标准,努力创建成为上海市名牌产品,形成上海市区域化特色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通过本项目的实施,菌菇生产后的菌泊用于生产养殖及水产用饲料,畜牧水产养殖后的粪便,用于企业已有的生物有机肥生产,有机肥再返田,形成现代农业生产大循环体系,减轻作物桔杆焚烧造成的环境污染,促进市郊农业可持续发展;项目生产所用原材料来源于农场每年林木生产的树木枝条及周边农户的玉米芯、棉花秸秆等,可带动农场周边农户的经济发展,也给农场居民增加了就业机会。通过发展工厂化食用菌产业,进一步延伸现代农业产业链,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对优质食用菌消费的需求。
川东农场作为上海域外农场之一,一直将“提供绿色、优质的农副产品,在推动人类健康的事业发展中不断完善自己”作为企业发展的宗旨,不断致力生态循环农业的发展。结合农场的实际,农场正着手建立川东农场生态循环农业模式示范区,也是川东农场推进农业发展的重要举措。
川东农场根据资源、物质循环的利用方式,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以及系统作用、功能关系,结合川东农场自身的特点,采用物质多层利用型建设农业,通过增加生产环和增益环将传统的单一种植和高效饲养以及废弃物综合利用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优化农业整体资源,在农业系统内做到能量多级利用,物质良性循环,达到高产、优质、高效、低耗的目的。在生产过程中使各种废弃物得到再次、多次和循环地利用,从而获得更高的资源利用率,并有效地防止了废弃物对农村环境的污染,达到充分利用资源,获得最大经济效益的目的,获得了生产的发展、生态环境保护、能源的再生利用、经济效益四者统一的效果。川东农场生态循环农业模式示范区的建设将充分应用生态农业和循环农业理论,根据现代微生物学、营养学和生态学理论,研究土壤修复技术、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有机肥制作技术及动物保健技术;建立基于微生物技术的生态农业模式,实现化肥、农药、抗生素的减量使用,实现各级产物的最大化利用,实现粮食、蔬菜及猪肉等农产品的安全优质化生产与专业示范功能,为上海生态循环农场的建设做积极地探索,提供先进的建设经验。(川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