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本页 |
牛奶集团实施人才兴企战略 推动创新发展 打造新模式
|
|
|
为推进牛奶集团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加快人才的开发和使用,公司采取筑平台、抓培训;建机制、抓推动;重挖掘、抓引进等措施,有力加大培养力度,努力提高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
1、筑平台、抓培训,全面启动全员培训行动计划。一是推进核心产业全员培训,促进奶牛事业一体化建设。科技的引领和人才的支撑是集团奶牛产业一体化成长的根本保障和重要环节。发展现代奶牛业关键是人才,通过实施全员岗位培训,培育一支具有专业化知识的员工队伍。二是整合资源、搭建平台,构筑南方奶牛产业人才高地。公司将建立“上海牛奶集团职业培训学院”,通过整合公司内外师资力量,运用公司现有的养殖技术和科研成果,加大内部员工教育培训,全面提高员工技能和素养,为牛奶集团以及社会奶牛业培养初、中、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运用上海奶牛研究所、金博科技服务公司搭建服务牧场、服务核心产业的平台。充分发挥牛奶集团技术资源和技术优势,支持奶牛养殖业、饲料业等公司四大核心产业的发展。以充分发挥人才队伍的作用,并为专业技术人才实现自我价值提供了平台。三是加强中青年干部教育培养,为牛奶集团储备复合型管理人才。近年来,公司党政把加强中青年干部培训班作为干部和人才培养工作一项重要举措,并已基本形成集团和公司层面的长效教育培养机制。
2、建机制、抓推动,努力营造良好的人才工作环境。一是完善企业内部人才培育机制。在组织架构再设计中,结合奶牛养殖业务的岗位性质、运作流程等特点,适当腾出岗位空间,进行岗位设定,让后备人才有成长的土壤。如:在部门、中心、事业部的组织架构中,设置一定的副手、助理的岗位。其次是机制空间,即在员工的发展过程中,配套设计了合理的晋升机制、退休机制、替代机制、内部人才流动机制、轮岗制等,这为后备人才获取实际操作经验,迅速上位起到了制度保证。二是完善薪酬激励体系建设,加大向专业人才倾斜的力度。加强岗位管理,进行工作分析,通过科学的工具对岗位进行评估,明确岗位之间的相对重要性,为薪酬设计建立基础,在薪酬体系中体现岗位价值的差异,建立(岗位+技能+绩效)相结合的薪酬激励体系,推行对核心产业多元化工资模式,调动员工学知识、学技能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三是重视后备干部的培养,把人才培养储备工作列入考核体系。形成上下联动的人才培养机制,党委已把对后备干部的培养,人才的储备列入企业绩效考核体系(经营责任考核、党建目标责任考核),并且在考核体系中加大了对人才培养考评的权重,加大了考核的力度,打破“重使用、轻培养”的旧观念。四是以人为本,建立留人机制。用情感管理方式,增强人才归属感,加强企业文化建设,营造良好文化氛围,这是近年来公司在人才工作努力突破的重点。党委注重加强各类人才的推荐和评比活动,并作为人才工作突破口,把人才工作与“创先争优,党员先锋工程,精细化管理”活动有机结合,对在岗位实践中成绩突出的各类专业人才树立为先进典型,并积极宣传,为广大员工树立学习的榜样,发挥积极的带头和带动作用,营造处处需要人才,人人争做人才的舆论氛围和良好的人才工作环境。
3、重挖掘、抓引进,不拘一格培养具有竞争力的人才队伍。一是走出去、引进来,广招贤才为我所用。一是通过采取“走进高校招人才,走出公司找人才”的方式,实施校企联建培养,为聚焦畜牧主业储备后备专业人才。公司在不断重视对后备干部培养的同时,加大对紧缺与畜牧专业人才引进激励。与广西、泰州畜牧技术学院、农业学校等加强联系,建立大中专毕业生的定向培养目标计划。今年拟与泰州畜牧技术学院“校企合作”开设上海牛奶集团班,根据学生的特点,不打破原有的教学秩序,在原有的课程基础上以专题讲座的形式开设课程。发挥院校的人力资源优势和牛奶集团的校外实训基地资源优势,共同创新人才培养的新机制。二是把“传、帮、带”作为培养人才的一种主要方式。以老带新。对新引进的各类毕业生和专业人才,在培养期内,安排有丰富工作经验的同志担任指导教师,负责对其思想政治、业务技术上的指导帮助,使他们能快速的成长,尽快地成长为企业的有用之才。大力开展“练兵比武”、“师徒结对子”“党员帮扶” 等活动,鼓励一线职工在干中学、在学中干。三是眼睛向下,注重企业内部现有人才的开发、培养和使用。积极建立现有人才专业技术职称评定制度和职业资格的考评认定制度,把现有人才的选拔同其职称评定和职业资格的考评认定相结合,使有一定技术专长并发挥作用的公司现有人才享受相应的待遇,增强责任感。要坚持“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原则,大胆培养使用牛奶集团现有人才。四是完善培育机制,加大对新员工的培养、选拔和使用力度。严把人才引进关,建立基层锻炼制度。牧业板块的所有新进的员工都必须在牧场一线岗位锻炼。实行部门轮岗制度。通过轮岗,熟悉牧场制度及工作流程,更好更快地适应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