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农场成立六十余年了。我生活在这块土地上,沐浴着大地的阳光,这方水土养育了我们,她伴随着我们成长。有许多事值得我们珍藏,因为我们熟悉着这里的一草一木,有一种特别的感觉。前几日,老同学回农场,大家围桌而坐,谈起了陈年往事,多有感慨。
上海农场自成立那天起,在这块土地上形成一种独立的风格,地处苏北,农场的人员都来自五湖四海,所以在语言、着装、饮食、习惯都不尽相同。虽然不能彻底相融,但也不排斥,在一个不大的空间生活,也其乐融融,好不自在。
首先是语言:南方人吴侬软语,节奏慢,慢条斯理;北方人性格粗犷,快节奏,风风火火。两种性格取长补短,生活在一起,格外有意思。我出生在农场,父亲是北方人,母亲是南方人,如果不是为了一个共同目标,他们是不会走到一起的。语言方面上海农场有一种特殊的语言,就是以上海话为主,夹杂着各地的方言,久而久之,这种语言听起来也是挺有意思。作为土生土长的农场人,这种话对于我们在熟悉也不过,周边地方群众也想学,但地方语言太重而显得不伦不类。不过大家也能认同。现在农场人才流动,全国各地的人除部分地区外,上海农场都有。所以语言词汇更加丰富,听起来味道更浓,更加有趣。
其次穿着,农场人在服装上是比较仔细的。就是在条件艰苦的五、六十年代里,虽然质地不是很好,但做工还是比较讲究的。这多数受上海影响,同周边地区相比,农场在穿着方面还是高出一筹的。因为从经济条件而言,上海农场虽比上海差,但和地方上比还是比较好的。另外农场有些家庭在上海有亲戚,所以上海比较时新的服装在农场很快就会流行。大家也会赶赶时髦,扎扎台形,引得周边百姓羡慕。现在农场条件更好,而地方上也迎头赶上。由于流通快,在穿着方面,上海农场同周边地区的差距也逐渐缩小,甚至有些落后。这只能说明一点,就是我们国家整体生活水平提高了。
再谈饮食:农场初期是食堂制,只求温饱,不求质量,只要吃饱就行。家庭由于受条件制约,每月开荤一次,已经很满足了。现在这种情景已成为回忆。生活条件的改善,饮食也讲究起来,往往是同事朋友聚会、生日,都在饭店里摆上几桌,聚在一起吃上一顿,已经是很平常的事。而且对菜肴的选择也不局限某一地方的菜肴,而是全国各地的品种都有。大家如果兴致好,还会去大丰吃上一顿,那里的菜肴更加丰富。因为大家的需求已不仅仅是吃饱,而是要吃得好,吃得精细。对身体健康有利的食品,大家会情有独钟,贵一点也不吝惜。总之生活水平的改善,环境的变化,对大家饮食文化影响还是很大的。
还有居住方面:五十年代的农场居住条件很差,砖瓦房很少,大多数是草房,比较简陋,房间内的设施很简单,家具是一张方桌、几条长凳,再加上几个木头箱子,这些东西组成了一个家庭。整个农场从整体来说条件都是艰苦的。大家为了工作,其它方面不是太讲究,再说条件也不允许。经过几十年的建设,现在的农场居住条件得到彻底改善,居住环境经过重新布局,显得更加合理、规范,而楼房到处都是。平房成为一种象征,房屋装修的质量也越来越好,加上环境的不断改善,整个小区面貌焕然一新,大家生活在新的环境里,心情舒畅,工作更加努力。
最后说说行:建场初期,外出办事主要靠二条腿,碰巧遇上牛车、小拖拉机可以捎上一段。但主要还是靠走,天气晴朗尚可,遇到雨天路滑,那真是够呛。到了六七十年代,条件好的家庭有了自行车,外出方便很多,后来有了摩托车,出行就更方便了。现在代步工具更多了,好多人买了私家车,出去非常方便,连回上海以前感到困难的事,现在都简单、方便,来去自由,不受拘束。
朋友欢聚,谈了许多,大家的感受就是:农场的前期条件是艰苦的,而后期特别是改革开放,各方面都流动起来得到飞速发展。特别是人才通过考试离开农场不少外出发展,而外面的人才也通过交流来到了农场,相互促动,相互补充,农场的变化就更大了。今天同学欢聚一堂,畅谈各自的感受,因为离开农场已有很多年,回来看一看,感受颇多,变化之大几乎让人认不出来。童年的记忆虽然久远,但还是历历在目,永不会忘记的。总之,上海农场变化到让人目不暇接。这方水土却让人不能忘怀。这里的人,特别是土生土长的农场人,对这片土地情感是厚重难忘的。虽然人不在农场,但心还是想着这里。这是一段永远割舍不掉的记忆。上海农场,无论你发生怎样的变化,我们永远把你放在心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