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 English   
返回首页    联系我们
关闭本页
一个有故事的地方

 
一个有故事的地方
——海丰·上海知青纪念馆
高玉晶(作者单位:海丰总公司)
  昨天晚上,突然接到现任海丰·上海知青纪念馆名誉顾问田老的来电,他在电话里邀请我和几个上海来的老知青一起到纪念馆去参观。恍然间想起来数月前单位组织退休职工春游时,我曾和田老提起过想要到知青纪念馆去,但苦于来海丰为时尚短,不知道具体位置,工作又忙,田老便应允说,等他得空一定带我过去看看。没想到我的一句话,他竟然记到现在,并且很热心地通知我这个毛头小丫头。
 
  关于“知青”这个字眼,我并没有太多的感触,所有的记忆也仅仅停留在历史课本上那一幅幅饱经沧桑的黑白照片中。隔着遥远的时空,80后的我们只知道,很多年前有一群来自四面八方的年轻人在祖国部分贫瘠荒凉的土地上挥洒着自己年轻的汗水,书写了一段红色的历史。
 
  早上7点多,吃过早饭,我便如约来到了田老的家中,客厅里,来自上海的4位知青叔叔已经整装待发了。他们虽然已生华发但仍然精神矍铄,得知我要和他们同行去纪念馆,叔叔们显得异常激动,似乎找到真正了解他们的晚辈了,这让我深感惭愧。路上,在田老的详细解说中,海丰的一草一物似乎还原到了40多年前的旧模样,东坝头的土堤坝、五西点的小爱林、庆丰大队的旧房子,在叔叔们的眼中显得如此多情,他们时不时推开车门走下去,近距离触摸这片承载了他们青春年华的苏北大地。
 
  车行将近半个小时,我们到达了大丰·上海知青纪念馆,作为名誉顾问的田老自告奋勇地做起了我们的讲解员。主场馆的大部分图片资料都是田老提供的,说起农场知青的历史来,田老如数家珍:知青们怎样历经辛苦来到海丰,怎样顶着烈日下田劳动,又怎样接受红色理论的熏陶和教育……一幅幅泛黄的照片记录了知青们生活和工作的场景。在庆丰二队的小型沙盘前,叔叔们激动地讲起了自己当年的宿舍是怎样布置的,8个人是如何挤在一间茅草屋里谈天说地的。被熏黑的微型土灶台前,劳动用的工具还挂在墙上,简易的卖餐窗口、带有编号的碗具又勾起了老知青们的苦涩回忆。在少年馆展区,庞大的知青子女队伍让我知道了,原来过去的海丰还有自己的中学,真是不能相信现在整个农场不到20个学生的境况。充满童趣的游戏场景、装在老式自行车白色大箱里的冰棍,以及孩子们对生活的感言式旁白又还原了一段被遗忘的历史。在印有6万多人姓名的知青名单墙前,叔叔们热切又认真地搜索着自己的名字,他们并不期盼历史给予他们多大的荣誉和赞扬,只希望得到一个记录,证明他们曾在这里度过了一段艰辛但充实的岁月。
 
  回程途中,在叔叔们物是人非的感慨声中,我突然想起陶馆长说过的一句话“知青纪念馆是一个有故事的地方”,是的,这片土地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能够吸引知青们前来的就是曾经那些难忘的故事。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里,他们远离故土,来到了偏远荒凉的苏北大地,在艰辛的劳作中退掉了稚嫩,由学生变成了真正的劳动者,磨砺出了坚强的意志,更结成了革命时代难能可贵的深厚友谊。在这里,所有的故事将被唤醒,那些激情燃烧的岁月将被我们永远铭记。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