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南行之二
刘锦培(作者单位:五四有限公司)
徐霞客曾这样赞叹黄山:“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真可谓心有此山,天下无山。黄山以奇松、怪石、温泉和云海“四绝”著称于世,虽不在五岳之中,却汇集了天下名山大川之所长于一身,它兼泰山之雄伟,华山之俊俏,衡山之烟云,匡庐之飞瀑,雁荡之巧石,峨嵋之清凉,更有“天下第一奇山”的美称。也正是这些赞誉让无数人对黄山充满了向往之情。
黄山是我们此行最重要的行程。晚上下榻黄山脚下的市总工会黄山休养院稍事休整,次日早餐后便乘坐大巴直奔黄山北门,汽车在公路上行驶一段时间后山势渐高,车便开始盘山而上,路不是很宽,但是司机开车的技术很娴熟。夹道竹秀林茂,幽趣逼人。眼前的山顶再不是刚才的葱翠,清一色变成了嶙峋的山色,没有半点遮蔽。到达北门服务区,一行40余人随导游坐上据说是亚洲第一的太平索道,随着颠簸前行,一路惊叫相伴,我们终于登上了心仪已久的黄山。
黄山之上,举目四望,满目皆松,它以石为母,顽强地扎根于巨岩裂隙。它千姿百态,或倚岸挺拔,或独立峰巅,或倒悬绝壁,或冠平如盖。忽悬、忽横、忽卧、忽起,“无树非松,无石不松,无松不奇”。它们巍巍然立于人迹罕至的岩石的缝隙之间;它们扎根在岩石缝里,没有泥土所以它们的根大半长在空中,随风摇曳,为的是能够更好的迎接雨露,拥抱阳光,枝丫都向一侧伸展。黄山松无法选择自己的出身,但他们却又以其惊人的坚韧、刚强突破了生命的底线,创造了奇迹。这正是强者的品质,更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展示。
黄山之石,以奇取胜,以多著称。据说已被命名的怪石有100多处。它们似人似物,似鸟似兽,情态各异,形象逼真。大都是三分形象、七分想象,一经导游提醒,就使一块块冥顽不灵的石头凭空有了精灵跳脱的生命。
在导游的带领下,我们手扶着台阶两侧仿松柏枝条设计的扶手栏杆,用双脚交替翻越一节一节的石阶。随着海拔的增高,一幅幅美景逐渐映入我们眼帘。远处刚才须仰视的连绵起伏的群山被踩在了我们的脚下,千沟万壑,满眼都是苍翠欲滴的黄山松,须仰视的高峰也再不是刚才的满眼尽是,只是在这些可见的高峰中多了数不尽的奇峰怪石和立根于巨岩缝隙之间的黄山松。
体力不支带来的累使我们有点喘得接不上气,我们在排云亭又作了片刻停留。一直说,排云亭是黄山观云海最好的地方,视线开阔,群山连绵,这里的山色秀丽无比,伸手可及。富有想象力的人们给奇形怪状的石头起了一些形似的名字:如仙人晒靴、仙人晒鞋、武松打虎、仙女弹琴等。抬头,闭眼,有微风掠过,深呼吸,黄山的气息足以让我陶醉。出了排云亭前行,我看到了黄山的松鼠,尾巴那么短,一身土褐色,更像是老鼠,只是它蹲在岩石上两爪抱着东西猛啃的形象才能表明它的松鼠身份。估计这些小家伙见惯了游客,知道人们给的零食可比松果什么的好吃,所以就在人们周围的岩石树枝上游荡。
山中的温度要比山下低得多,风儿裹着清新的空气吹来。抚摸着每一寸肌肤,人更觉得精神了,登山途中还不时听到“借道”的声音,声音后面便是满负重担的挑山工。一根扁担、一根棍子是他们的全部家当。他们统一穿着绿色的马甲,迈着沉重的步伐向上攀登。寒来暑往,挑山工不辞劳苦的往返不仅使得黄山的物资有了保障,其本身也成就了黄山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在黄山山路上行走本就不易,更何况身肩重担?常年的重担压弯了他们的肩膀,但也练就了他们负重前行的技巧,那根一米五左右的木棍既可以在挑担行进时压肩分力,也可以在劳累休息时一头立在地上,一头支撑着扁担。肩上既是生活的重担,也是家庭的希望,更是黄山人的勤劳朴素。
随着攀登高度的不断增加,我们终于见到了非常期待的一道风景——飞来石,相传为女娲补天所剩两石之一,《西游记》片首中的“仙桃石”就选自此处风景。远观飞来石,矗立在天地之间,令人不得不惊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走近它,正面的“画境”二字赫然醒目,试想,两旁都是悬崖,这方坚石不是神来之笔又是什么?站在旁边向南眺望,连绵的群峰,高低错落,重重叠叠,层次分明,就像一幅铺展在你面前的丹青长卷。远眺远山近景,张开双臂,让山风尽情吹拂在身上,我仿佛把这座千百年来让无数文人墨客为之倾倒的名山,纳入了胸怀,体验到前所未有的旷达。
在下山的途中,我一直在想,此行最大的收获是什么?除了峰峦起伏的无限美景,我想最大的收获,就是在攀登途中对自我的战胜。
挑战自我、战胜自我、成就自我!我相信在如画的美景中一路攀登,我们会收获一个又一个的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