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电影《铁人》有感
在观影前,看过一些关于“铁人”的影讯报道,觉得应该值得一看。但观影后,我却发现这不只是一部值得观看的电影,虽然电影情节毫不曲折,也不煽情,但足够震撼!这部电影蕴含的意义已超出影片的本身,我相信人们在这里不仅仅欣赏到一个个生动的人物形象,也深深感受到一种振聋发聩的铁人精神。
电影的视角交叉在二十世纪的60年代和新千年的今天,镜头转换在黑白与彩色之间,大东北的严寒和大西北的戈壁给予我们强烈的视觉冲击,新老两代石油勘探工人在恶劣环境中挥汗如雨的场面感染着我们的情绪……这不是一部轻松好看的电影,但足以是一部唤起我们内心共鸣的佳作。
认识“铁人”,是在历史课本上。对于80后的我们来说,王进喜就是一个遥远光辉的神话,他不是血肉之躯,而是铜墙铁壁。但是,今天这部电影上的王进喜,一副黑牙,一脸污垢,爱说脏话,大嗓门骂人雷响,讲起笑话来笑倒一片。这是英雄吗?不全是!他是一名厚道、坚强和能干的石油勘探工人,带着一帮和他一样的弟兄和徒弟们奋斗在偏远的东北大油田上。我很庆幸自己能够通过“铁人”来认识铁人!影片里面的王进喜不再只是教科书上的楷模,而是像爷爷一样可爱质朴的普通人。他扯笑话吼秦腔激励萎靡的年轻人,他甩掉红花开讲“没有条件,脱掉裤子也要上”的大会宣言,他拖着病躯毅然跳下泥坑搅拌水泥,他在爱徒逃走时的痛心和不舍……每一个画面都让我感受到一个生动真实的王进喜,一个铮铮铁骨的硬汉,一个媲美于钢铁的英雄!
画面转回到新一代石油勘探人的身上。赵一林有一句话特别真切:“你刘思成代表精神,我赵一林代表物质。”赵一林性格率直,是一名坚定的享乐主义者,今朝有酒今朝醉。而刘思成沉默寡言,为完成父亲遗愿,从徘徊犹豫到心甘情愿扎根于广袤西北的石油事业中。一开始,刘思成时常追问生命的意义是什么?他崇拜为石油事业而奉献终身的前辈们,但后来却知晓父亲是当年铁人时代的一名逃兵。幸而经过一番矛盾与自省,他发现唯有王进喜式的铁人精神才能使自己解脱于迷惘脆弱的心境,于是再次坚定了对父辈的崇敬和信仰。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们,不会像老一辈人那样只是单纯地为温饱、为国家而奋斗。我们有许多人是赵一林,人生目标就是物质享受为先;但我们当中也有许多的刘思成,不懈地寻找生命的意义和奋斗的信条。将影片的意义扩展开来,我们既可以从老一辈开拓者身上感受到历史的重量,也能在同时代人的身上找到自己苦苦追求理想的痕迹。
“铁人”这部影片,并没有简单地歌颂英雄,而是引导我们的眼睛和心灵去接受一次关于信念的冲击和洗礼。感动着,思考着……
看完影片已经是晚上8点,在回家的路上,看到路政工人在检修道路。昏黄的路灯中,几名工人或是蹲着砌水泥或是用推车驮运废渣。这样的情形,时常出现在身边,此刻却给了我重新解读的机会。
是的,我们生活在和平年代,没有经历过战乱,也不用担心饥荒,社会不再需要我们像铁人那样忍饥挨饿,艰苦奋斗。但我们仍然有义务担负一份社会责任!也许,我们没有能力为社会做出意义深远的贡献,但我们只要行使好自己作为社会“螺丝钉”的作用,遵纪守法,努力做好本职工作,就可以将一股股微小的力量拧成一股巨大的推力,为我们的社会发展做出卓越的建设之功!我们不可能都成为铁人,但我们需要继承铁人精神,用铁人思维进行反思和实践。这样,我们的社会和国家才能继续发展和壮大,而作为社会中坚力量的我们才能无愧于为今天的幸福生活而无私付出的铁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