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 English   
返回首页    联系我们
关闭本页
汗 洒 上 农 阡 陌 间

上农12队吕寿荣队长正在田间查看麦子长势情况

吕寿荣在田间查看育秧工作

吕寿荣在和同事商量晒场管理工作

    有这样一种人,如无花果般自甘无名,如老黄牛般兢兢业业,又如铺路石般默默奉献,但其人格魅力却化作“润物细无声”的春雨,感染着周围的同事和朋友。上海农场种植业中心上农十二队队长吕寿荣同志就是这样的人。在19年的农业工作生涯里,吕寿荣以自己的勤奋、敬业、务实一次又一次刷新了生产队粮食增产稳产的记录,创下了水稻最高单产达650公斤,小麦最高单产达500公斤,大麦最高单产达400公斤的记录,他所在的生产队始终排在农场农业生产队的前列,并有多年单产位居全场第一位,他自己曾先后8次被评为优秀公务员……我们带着无比的好奇、钦佩的心情,走近了他。
 
一个热爱土地的“用心人”
    “我是农村出身的,学的又是农业,在农场工作这么多年了,的确很喜欢这里的每一寸土地,很喜欢农业这一行。”中等个头,皮肤黝黑的他,言语不多,但说起有关农业生产的话题来,他的话就滔滔不绝,言语中,流露出的是他对农业的热爱,对土地的深情……
 
    吕寿荣同志一九九一年从江苏省南通市农业专科学校毕业之后,怀揣着对农业的无限热爱,告别了家乡,只身来到上海农场庆丰分场农业生产队做起了农业技术员。朴实的他,从迈进农场的那一刻起,就深深地爱上了脚下的这片热土,爱上了农场广袤的农田,立志要在这里成就自己的梦想。为了尽快熟悉生产队的工作,掌握农业管理技能,他每天白天跟着老队长、技术员们穿梭在田头地埂上,虚心学习病虫害防治知识、水稻及两麦栽培管理知识,到了晚上,他就大量翻阅栽培、植保方面的专业书籍、报刊、杂志,认真思索白天在田里发现的问题,遇到的难题,仔细做读书笔记……一年下来,一本本书被看旧了,一本本笔记厚起来了。寒来暑往,从未间断,功夫不负有心人,凭着那份执着、勤奋和用心,他在农业生产与管理方面的专业技能得到了飞速提升,查虫防病,管理水稻和大小麦生产,样样精通……一年半后,他就被提拔为副队长。走上副队长工作岗位后的他,深知自己肩上责任的重大,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在激励着他向更高的目标迈进。从此,他更加勤奋了。每天早上,当许多年轻人都还在酣睡之中时,他已经下田了。“做生产队长就要到田里去跑,要了解每一块条田的地力情况,每一块条田里作物的长势情况。”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十几年来,我几乎每天早上五点多起床,六点多七点钟不到就到单位了,我不爱睡懒觉,在家里也没事情。”在他的影响下,单位的下属和同事也不约而同地养成了早早来上班的习惯,勤奋的他带出了一个勤奋的集体。
 
  一个作风过硬的“领头人”
    1994年,由于各方面工作出色,吕寿荣被提拔为上农九队队长,成为同一批来农场工作的大中专学生中较早走上生产队长管理岗位的人员之一。他在担任上农九队队长的十年时间里,不仅进一步加速了自己专业技术的成熟,也形成了具有自己个人特色的管理之道,那就是——深入现场,细化管理,强化落实。也许说起来很容易,就12个字,但做起来却并不是那么容易。“搞农业生产,田地就是你的工作现场,庄稼就是你的工作对象,所以一定要多到田里跑……”
 
    坚持奔走在田头,深入到地头,这样的工作习惯已经跟随他十几年了。当初他在担任技术员、副队长的时候是这样做的,后来担任队长以后他也依然是每天都要到农田走走、看看。寂静的农田,对于常人来说也许是孤独和乏味的,但对他来说却是热闹和有趣的。所以,每每提起他,很多人不由得竖起大拇指。的确,像他这样如此投入、如此执着的人在农场也是很少见的。很多人做了队长以后,会不由得滋生出一种满足感,觉得职位高了,田间调查的小事安排下属去做就行了,自己图个轻松快乐,但他却从来没有享受队长职务带给自己的优越感,更多的是以身作则的履行一名队长应尽的工作职责。
 
    工作中的他非常细致和严谨,每项任务、措施都精心计划,细细揣摩,反复权衡,随机应变。“其实农业生产也是个细致活,不像一般人想像的那样,大差不差就行了。没有详细的工作计划,没有脚踏实地去落实都是不行的……”当队长多年了,他还一直坚持自己每年亲自制定生产计划和田间管理方案。“虽然,场里会下发种植计划和管理措施指导意见,但是每一块地的肥力、土壤等存在一定的差异性,所以还要根据本单位的实际,做到因需而行、因地而宜,这样既可以科学管理,又可以合理的节约生产成本。”正是因为他这样同中有异而又细致的管理举措,使得他在上农九队担任队长的10年时间里,九队的生产成绩一直处于遥遥领先的地位,成为其他生产队竞相学习的楷模。
 
    2004年,他被调到上农十二队,十二队土地面积大,有近7000亩地,但连续几年生产水平一直没有大的突破。面对这一现实,他丝毫没有畏惧和为难,因为经过多年生产实践的磨练,早已炼就了他应对困难的坚强意志和顽强精神。他利用吃饭、闲暇聊天等一切有利时机,多方了解身边的新同事,知晓他们的专长、能力、性格脾气、工作作风、存在的缺点、家庭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在此基础上,他和单位的每一名管理人员、承包户加强沟通,在家常式的交谈中凝聚人心,塑造团队,安排工作。很快在十二队上下不觉中形成了一个习惯,那就是每天早晨的碰头会,中午吃饭的交流会和下班前的总结会,活泼的工作形式,轻松的管理方式,不知不觉中使大家统一了思想,鼓舞了干劲,一致了行动。在理顺了团队之后,他又狠抓生产管理措施的落实工作。他骑着摩托车跑遍了队里的每一块条田,摸清了土地情况,并根据地力情况,合理调整种植结构和品种布局,制定了细致、科学的工作计划。在每一次的三夏三秋大忙中,他都是冲在最前面,既当指挥员又当战斗员,为了抢收抢种,有时候连续几天只休息几个小时,一个农忙下来,他更黑了、更瘦了,但也正是他这种敬业的精神和扎实的工作作风,才带出了一支团结一致、来之能战的队伍;才使十二队战胜了一个又一个困难,实现了生产水平大幅提高,粮食单产大幅提升,效益成倍增加的喜人变化。
 
一个心怀他人的“当家人”
    说起吕队长,很多在他队里工作过的同事都不由得流露出敬佩、难舍之情。“吕队长,人很随和,工作上对我们要求比较严格,但是私下里却很关心我们。”在采访过程中,不止一个人这样说。在工作中的他果断、严肃、认真,对下属严格要求,容不得马虎、拖拉的习惯,但是工作之外,他是个平易近人、善于为他人着想的“当家人”。他说大家在一起,就是一个大家庭,一定要坦诚相待、互帮互助。因为生产队的特殊性,每天吃午饭的时候,大家很难一起到,但他却总是要等到大家都到齐坐下来以后才开饭,这一小小的举动,让队里的同事倍感温暖,很多人背后都说,他就象是位疼爱孩子的好家长。跟他在一起工作的女同事,更是对她赞不绝口。由于农业生产工作极强的季节性和特殊性,在生产队工作的人基本不能过正常的双休日,但只要工作调剂的开,他总是会安排队里的女同志轮流休息,他说女同志要担负更多的家庭重担,单位尽管需要,但家庭更需要,所以应该多抽出点时间来照顾家庭和孩子。
 
    他不仅仅是真诚地对待队里的同事,也真心地对待队里的民工和零工。在做队长的十几年时间里,他也和许多民工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前些年,机械插秧还没大面积推广的时候,农场各个生产队一到插秧时节就面临着插秧民工难找的局面,但唯独他们大队没有出现过“民工荒”的局面。“插秧民工也是人,也要尊重他们,他们出来打工也不容易,我们能为他们提供点帮助的就要尽量帮助,答应他们的事情也要及时兑现。”正是因为他真心待人、言而有信的做人处事风格,使许多插秧民工愿意死心塌地地跟着他干。每年插秧的时节,也正是农场蚊虫多起来的时节,他总是力所能及地为插秧民工准备些蚊香、风油精之类的小日用品,碰到下雨了,他还会和队里的同事一起给插秧民工送雨披……点滴小事,汇聚成一股股暖流,温暖了插秧民工的心,凝聚了他们踏实做事的热情。其中,一位安徽马鞍山的插秧民工回家后,还特地给大队写来表扬信,要求来年还要再来,类似于这样的故事发生在队长和插秧民工之间的还是不多见的。
 
    一个看似无情的“有情人” 
    “好久没看到爸爸了”,这是吕寿荣的女儿经常在妈妈面前说的话。是啊,吕寿荣心里最清楚,他答应女儿的事太多了,可是好多都没能兑现。每天早出晚归,农忙了住在队里值班,在单位的时间比在家里的时间长,他几乎没有辅导过女儿的一天功课,没有参加过女儿学校一次家长会,是默默无语的妻子独自承担起了这一切。由于工作的关系,这么多年来他很少照顾家庭,但是只要一有空闲时间,他就会主动去小菜场买菜,亲自下厨为妻子和女儿做饭,虽然他烧的饭菜既不可口,也不美味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