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本页 |
五四,那一方热土
|
|
|
李建民(作者单位:五四有限公司)
农场的秋天,天高地阔。秋阳下,广袤的田野如一幅巨大的山水画平展展地铺陈开去,远景是杭州湾畔的万顷波涛,渔帆点点;近景是丰收在即的田野、美丽的森林、湖泊以及错落有致的居民新村。天格外地蓝,地格外地绿,水格外地清,尤其当你走在上海农垦博物馆和小木屋休闲会务中心,面前红墙、绿树、翠竹、碧水,良好的生态环境和美丽的自然景色,微风吹来,空气中飘散着庄稼成熟的清香,你会感到无比的清新和惬意。
二十多年前,当我第一次走进这片土地时,也被深深地吸引住了,这里的景色与周围有着很大的不同,笔直的道路,笔直的河流,笔直的田垄阡陌,笔直的防风林带,就连知青连队的分布也如同棋局般规正整齐,全然没有江南水乡的柔媚,却有着一种北方田园的硬朗和豪放。当时正值秋季,与几个知青走入一片成熟的稻田,一阵秋风吹过,稻浪涌金,起伏翻滚,恰似沙场阅兵,气势十分壮观。一个知青言道:“快丰收了”,语气里充满的欣喜和自豪。
在我工作的大楼前,有一条路,自西向东,每天人来车往的。刚到农场时,路对面还是一大片田野,长着茂盛的庄稼。不久后开始建造职工楼,几年后职工楼连成了片,形成了一个环境优美的居民小区。而在大楼的后面,有一条河,也是直直的,与路平行。终于有一天,有人告诉我,这路原来是一条海堤,它的名字叫人民塘,建于五四农场建场初期。当时堤外便是大海。而河是因为筑堤时需要取土挖泥,便自然成河。有河便有了堤,有堤便有了这堤内的大片土地,便有了五四有限公司半个多世纪的风雨历程。
在农垦博物馆里有一方围垦筑堤的模型,再现了当年围垦时热火朝天的场景,创作者撷取的大堤即将合龙时的一个画面,画面上密密匝匝的人群,有的挖泥取土,有的搬运泥沙石料,有的在大堤上填土围筑,赶抢工期,一边是海水涛涛不断涌入,一边是密密人流干劲冲天,紧张、热烈、宏大的围垦场景瞬间被凝固、被定格在几平米见方的模型之中,给人以视觉上的强烈震撼,围垦是艰辛的。1972年冬,奉贤地区组织了大规模的围垦,数十万知青参加了围垦,新的海堤又向南推进了近二公里。原来的海塘失去了挡潮的作用,改变为一条公路。1974年,五四农场对新垦区土地进行开发,组织大批知青开河挖渠,改良土质,昔日的海涂荒滩改变成了绿树成荫的农场新村和万顷良田。至今在许多知青的记忆里,当年在农场的筑堤开河,插秧割稻,仍然是难以忘却的记忆。
今天,在五四这片土地上正在进行“二次创业”,五四有限公司的领导殚精竭虑,正在制订新的规划,实施更宏大的举措。五四这片土地,给我们提供更深层次的养育和庇护,在63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一座国家级的森林公园——海湾森林公园已经建成开放;洪卫港风情小镇也在建设之中。在往西,一座现代化的驾培城已初具规模。在东面,临港物流园区项目已经启动。有机蔬菜种植、包装印刷等一批重大资产项目在调整和整合之中;小木屋会务餐饮、房地产开发、蔬菜主题公园等新兴产业不断涌现,五四这片热土,将以一个环境优美、人居和谐、产业合理、有序发展的崭新的面貌出现,这片土地也将给我们带来更大的恩惠。
|